张迅华散文:难忘“千斤排” | |||||
煤炭资讯网 | 2007-11-23 15:41:27 要闻 | ||||
在老家,提到“千斤排”,上了三十岁的人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老家的田是论“斤”的,因为那里的田非常多,所以称之为“千斤排”。那时“千斤排”是我们村子的主要耕地,也曾经是我们村的半个粮仓,在老家一带知名度很高。从家里出发到田头,最快也要走上45分钟,全是梯田,一行一行从山脚一直叠到了山顶,垂直高度大约有200米高,头尾长度约有1公里多。梯田的田垦又窄又长的,挑着担子走在上面,就像是走钢丝绳表演,刚去“千斤排”的人光是空手走路都会头晕眼花、打趔趄的,何况还要挑肥、挑谷子等,所以“千斤排”也成了当地人吓唬小孩特别是女孩的极佳代词了。大人常说“你再不好好念书,以后就嫁‘千斤排’那去”。时间一长许多女孩对千斤排都有一股油然而生的恐惧感。“千斤排”也确实吓跑过好几个咱村里小伙子看中的姑娘,对方都说:谁不知道“千斤排”是“晴天上时满身汗,雨天下时四脚慌”的地方,以后要去那边干活,甭提,除非不要去那种田。有几例也是先用不去“千斤排”的“缓兵之计”骗过来的,待嫁过来后,日子一长,一是她们自己受不了全村老人的议论,二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后来也都去“千斤排”参加劳动了。 但话说回来,“千斤排”虽然在大人眼中是受苦受难的代词,但在我们小孩的心中那可是一个快乐天堂了。去那边干活,因为来回路远、耗时多,所以一般去那干活,都是早去晚归,带中午饭的。吃午饭都聚在一个亭子里,边吃边聊,亭子成了本地新闻的一个中转站,大人在一边讲,我们小孩吃完饭就拿块塑料布躺在一边假睡偷听,只要不插嘴就行了。更开心的是还不到农忙的周末,我们几家的小孩经常会邀着带了午饭兴高采烈地一起去放田水,像郊游似的。当然我们心中还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田边有很多梨树、李树、西瓜等,我们会在放田水之余,去找一片没人看的瓜果地,进去扫荡一遍,大饱口福,等日落西山时才心满意足、依依不舍地回家去。并在心里又期盼着下一趟的派遣了。最高兴的则是在谷子收完、稻草堆腐烂的时候,我们就提着篮子去摘磨菇了、捕野鸟,那时,空旷的“千斤排”像是我们小孩的野战场,我们会从最顶上的一行跳到最底下的一行,山高皇帝远,没有人管得着我们,想怎么疯就怎么疯,痛快之极! 被“千斤排”之美丽所震撼是源于一次金秋时分,来到“千斤排”,看到“千斤排”那一望无垠、整整齐齐的稻子金锭锭的,在阳光下亮着夺目的金光。风一吹过,金色的稻谷就随风起伏,还散发出阵阵稻谷香。那时我没有看过海,但我猜想海浪应该就是那样子的。心想要是有个照相机的话,我一定要把它照起来,让对它抱有恐惧感的人去欣赏和赞美它。 因为没有照相机,相是没有照成,90年代后,打工潮在我们老家也日渐盛行,年轻人觉得划不来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在“千斤排”上,却只能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了,都跑去深圳、厦门等地去打工了。大家的生活也日渐有了好转,在家的老人们却无法承受这种重体力劳动了,只是在离家近的地里耕作一些。慢慢地,“千斤排”就面目全非了,一排一排长满了杂草。听妈讲这个消息时,我还在外面读书。妈是作为一个好消息高兴地告诉我的,妈说我们再也不要再爬“千斤排”了!可我听了心里真的难过极了。“千斤排”给了我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如今却永远要消失了,同时万分后悔没想办法去抢拍到一张“千斤排”那金色的真实写照,现已绝迹了,再也拍不成了。从那以后,老家的人们也没有再用“千斤排”来吓唬孩子了,年轻人嫁娶也不用考虑这些因素了,就连村里10岁以下的孩子也根本就不知道“千斤排”为何物了,但“千斤排”却如铬印般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并常常出现在我的梦境中。 可喜的是,国家取消农业税费特别是“十七大”提出“加大支农惠农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后,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又蠢蠢欲动了,说回家种田不比出外打工差,想回来承包“千斤排”开发果树基地了。听了这个消息我不禁又激动起来了,渴望早日看见“千斤排”的新容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