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

煤炭资讯网 2007-11-27 16:32:28    要闻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                           铜川矿务局党委宣传部 王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也深深熔铸在国有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竞争力已成为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具有我们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牢牢把握国有企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才能勇立潮头,占领制高点,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企业文化,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组织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员工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企业信奉、倡导并付诸于实践的行为方式、共同信仰与价值理念。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和成功的核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确能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

    企业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企业理念、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等。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企业作为一种以员工组合为基础的经营活动的主体,其经营行为最终要人格化。企业是人格化的企业,企业所有活动最终要靠人来执行。从“企业”一词中“企”字的写法来看,如果没有了上面的“人”,就变成了“止”,“企业”也就是变成了“止业”。这说明,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没有“人”的存在,企业将因为“止业”或“业止”而不复存在。所以,企业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及制度安排、经营战略选择等,最终都必然会体现在人的价值理念中,并且是以企业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说来,企业文化对企业具有以下四种作用:

   一是具有导向作用,即把企业员工引导到确立的目标上来,使企业的目标、信仰深深地扎根于员工心中,使员工对企业目标形成共识,变成信仰,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自觉地把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联结在一起,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充分体现人生价值。

    二是具有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即用企业理念、核心价值观、企业信用和企业道德等,使整个企业上下团结,至诚至信,充分张扬其核心竞争力,使员工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活力激发起来、创造力发挥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是具有融合作用和纽带作用,给予员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其自然融会到群体中去,使企业上下形成纽带、形成合力。

四是具有约束作用和辐射作用,即成文的或约定俗成的且与时俱进的规章制度对企业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很大的约束和规范,并由此辐射开去,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涉及到国有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持续健康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企业员工的精神支柱,是企业生死存亡和长远发展的基本条件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增强凝聚力、激发创造力,使员工发扬团队精神,拼搏进取,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企业都会遵循“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的原则,制定、倡导并信奉本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并在实践中认真实施。而这种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就是企业全体员工追求的企业文化,它体现在每一个员工的意识和行为中。世界上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着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这种其他企业难以移植和模仿的特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亲和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使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吸引企业员工建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造成职工对企业的忠诚,使企业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家的人格化,它规定了企业该干什么、应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干得好与干的坏的评价标准等。总之,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行动指南。正如迪尔和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一书指出的:“杰出而成功的公司都拥有强大的企业文化。”

      企业是员工的组合体,而员工是有思想的,任何员工的行为都会受到自身思想的指导和约束。企业文化能够促使员工自觉主动地接受企业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执行企业制度,贯彻企业经营战略。对此,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斯等人在《寻求优势》一书中指出:没有强大公司文化,再高明的战略也无法成功,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企业文化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是国有企业战略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的理念基础,是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保证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一个全新的经济环境和经营形式。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文化不断再造和创新,形成一种人性化和主动式的企业文化:

一是终生学习,永远保持最强的竞争力;
二是心胸开阔,注意吸收新知识、新信息;
三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他人;
四是信任人,同时取信于人;
五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变革,抢扎机遇,善于决断;
六是敢作敢当,敢于承担责任;
七是齐心协力,通力合作;
八是艰苦创业,严格要求。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制度和经营战略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一方面要作为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而存在,成为规范企业和职工行为的内在约束力;另一方面,也必须顺应形势发展,与时俱进,按照以上要求,在理念、观念等方面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具有特殊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西方企业界的企业文化也开始向世界各地传播。在我国,愈来愈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如海尔集团构以“星级服务”为核心的“海尔文化”、康佳集团提出“创新文化平台”、联邦集团追求“21世纪生活方式”的设计文化、麦科特摩托公司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等。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导向、凝聚、规范、激励、约束、纽带、融合、辐射等功能逐渐为国有企业所认识,并使这些企业从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得到了巨大的收益。

   其实,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也不管企业规模大小,历史的长短,从它建立的那一天开始,就有了它自身的企业文化,尽管它是分散或良莠并存的,但已经对企业发挥了促进或阻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客观的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如今,企业的竞争实际上也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已成为一种国有企业崭新的图腾。企业只有“文化”起来,并不断创新,牢牢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有恒久的活力。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找到促使自己不断发展的途径。在企业的发展中,管理改善、技术变革、制度创新、项目开发和产品更新等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真正维持和促进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实践证明,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要想在变动迅速的市场中成功、持续的发展,做好、做大、做强,在市场经济的角逐中取胜,就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创新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充分彰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延伸、精神的升华、形象提升、效率提高、效益增长的根本保障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诚信度、忠诚度,不断弘扬和升华企业精神,使员工达到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集中反映。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员工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它既是企业现状的客观反映,是全体员工共同拥有、普遍掌握的理念,是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又具有独创性、创造性、时代性,还要求企业务实、求实、求精。他往往以简洁明快、富有哲理、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常以企业歌曲、企业规章制度、企业徽章标志等形式形象地再现出来,给员工理想、信念、鼓励、荣誉、约束,使员工心灵深处引起共鸣,思想境界不断升华。员工在工作中牢记发展方向和经营宗旨,遵守价值准则和管理信条,始终保持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主动关注企业的前途,创造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名牌,维护企业的声誉,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企业理论、企业信用、企业声誉是企业理念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企业只有把企业理念,企业精神等企业文化的核心灌输给每一个员工,并成为支配其言行的自觉意识,使员工恪守诚信、不欺不诈,增强对自身行为的后果的责任感、道德感,才能维护企业商誉、维护品牌形象,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形成企业强大的生存、发展动力。
信用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文明的果实,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点与生命线。市场经济是典型的信用经济,现代社会离不开信用。没有信用,社会将一团漆黑,市场经济将难以健康发展,经济活动将难以良性运行。
本网通讯员:王莉 编 辑:徐悉


本网通讯员:王莉      编 辑:徐悉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