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煤炭系统劳动模范、陕西澄合王村斜井农协工、机采队班长艾发义 | |||||
银桥杯征文:人生 在执著和敬业中绽放异彩 | |||||
煤炭资讯网 | 2007-12-12 11:40:06 要闻 | ||||
初识艾发义,你很难把看上去身材瘦弱、不善言谈的他,与大山里走出来的汉子联系在一起,与特别能战斗的煤矿工人联系在一起。 1980年,初中毕业的艾发义,离开柞水县凤镇老家,走出大山,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可是一出山就出师不利,在铜川焦坪一个小煤矿的一段经历,让他刻骨铭心,他打心眼里希望有一天能到国有大矿去工作。 1989年,艾发义等到了这一天。原权家河煤矿到柞水招工,他闻讯后第一个报了名,但老父亲却坚决反对。老人训他说,谁不养活老人和媳妇娃,谁家不过日子,啥事情不能做,非要再去下煤窑,村里几辈子没有人下煤窑,也没见哪家的日子过不下去。他对老人说:我们没多少文化,也做不了啥,你放心,你们把我养这么大,我一定好好工作,要让你们过上好日子,让你们走出大山,坐坐汽车、火车,到大城市去转转。 1989年9月,艾发义如愿来到了原权家河煤矿,成为一名协议工。看着矿区宽阔的道路、高高的楼房,他深切地感觉到一种自然的亲切,他坚信自己找到了实现梦想的地方。他把矿上的情况写信详细告诉了父亲,并请老人有空到矿上看看。父亲请人仔细念了这封在山路上爬了一个月的来信,心里踏实了许多。他以山里人特有的朴实回信嘱咐儿子,一定要好好干事,招呼好自己,时常记着家里还有一家老小惦记着他,还需要他照顾。也许就是因为这句话,艾发义在以后的工作和管理中,总是尽心竭力,遵章守纪,并用老人对自己的心情关爱每一个工友。 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在老家定的亲事到了该办的时候了。春节前,他带着实习期间挣得的390元钱回到了老家,父子两个看着仅有的390块钱一时不知道这婚事该怎么办。没有办法,老人一边埋怨他,一边背着背篓带着他挨家挨户去赊账,跑遍了村里的小卖部,勉强凑齐了必需的烟酒,极其简单地给他办完了婚事。看着老人苍老的面容和操劳的身影,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办完婚事不到20天,他就把新媳妇仍在家里,回了矿上,当天就下井上班了。这一干就是10年,即便是在企业经营异常艰难地时候他也没有想到过离开。 原权家河煤矿破产后,矿务局决策层从企业长远发展思考,决定开工建设王村斜井。2002年王村斜井建成投产,曾任权家河生产矿长的斜井主任张存乾,把艾发义作为第一批骨干调入当时唯一的采煤队担任工长。 当时的采煤队除了三个工长以外,全部是新工人,虽然经过培训,但根本没有井下工作经验。他在矿领导和队干部的带领下,与两个工长一起,从干什么到怎么干、从能干什么到不能干什么,一点一滴的教,一个人一个人的帮。入井到出班,他和跟班干部每天要在工作面跑几十个来回,在较短时间内使班组的工作基本步入正轨。 初采期间,工作面20多米老顶没有来压,打满了木垛。由于当时尚未采用强制放顶工艺,老山悬顶太大,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按规定工作面不允许有人。但老顶什么时候来,怎么个来法,不同矿井顶板的运动规律也不一样,现在自己是这个工作面的主人,一定要弄个清楚。他安排工人全部进入进风巷,自己则一个人待在机头钢梁下,仔细观察顶板来压情况。跟班的副队长发现后,抡起铁锨吼道:“你干什么,再不赶快出来小心我拍你”。可他知道,人有脾气个性,顶板变化有规律,弄不明白今后就没有办法管理,一直坚持到顶板垮落。经过长期观察思考,他准确掌握了10号煤顶板来压的规律,为确保安全生产打下了基础。其间,他所在班组的安全生产和原煤产量,始终名列全队前茅。 2004年机采队成立,矿上经过认真考虑,决定抽调他们班整体到机采队工作。初到机采队,面对一大堆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铁家伙,艾发义第一次产生了畏难情绪,他对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管理机采工作心里感到没底,找到矿长要求继续回采一队工作。在矿长张存乾和队长张永发一番耐心工作后,他心怀忐忑地走上了新岗位。一次,机组前滚筒不能正常升降,大家捣鼓了半天机器就是不动,负责设备的同志一看,其实就是机器缺油而已。还有一次,机组突然发生不牵引现象,检修人员一检查原来只是牵引手把没有恢复到位。这两件非常简单的故障对他刺激很大,使他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学习的重要。此后,他工作中处处留心,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践总结,工作之余主动与其他单位的朋友交流,虚心向他们请教。工作面顶板破碎,管理和机组推进十分困难,他就把每一个问题及队干部处理的过程仔细记在心里,反复琢磨体会。在矿队领导的关心指导下,他很快成为机采工作的行家里手。工作中的操作规程、相关标准和各项要求,他都熟记于心,见诸于行动。设备的组装拆卸、运输维护、日常维修,他样样能拿得下来。工作面的安装回撤和初采末采的顶板变化规律等,他了如指掌。 2006年底,03工作面回撤,矿上根据生产接续实际,给机采队制定了相对较紧的回撤时间表。时间紧、任务重,队上6个干部全部深入现场跟班作业。队长张永发在工作面三分之一处掐开口子,一挥手把70%的撤大顶任务交给了他们认为最有战斗力的艾发义班。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撤大顶这道最危险的工序,确保回撤安全,艾发义和副队长刘武军两个人承担了100米大顶回撤的工作,安排其他职工全部负责材料运输。在回撤还剩30节槽子的时候,好多职工已经很累了。但他知道,越是这种时候停下来就越危险,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撤完大顶。他下了死命令:什么时候撤完什么时候出班。这时队干部送来了矿泉水和晚饭,他又及时给大家打气鼓劲。从早晨8点一直到晚上8点,整整12个小时,几十号人一刻不停地干,一身汗一身汗地流。在他和队干部的带领下,他们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预定的工作任务,多数职工每人扛单体都在120根以上,其中一个叫陈银焕的职工一个人就扛到180多根,每个人的肩膀都红肿红肿。他们干工作的狠劲,深深打动了几个从一开始就盯在工作面的老安检员,他们感慨地说:干了这么多年煤矿,没有见过干活这么卖力的,也没有见过撤大顶这么快的速度。 2007年9月,采一队搬家倒面,要完成当月的原煤生产计划,机采队生产任务相对紧张。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工作面条件发生了变化,顶板出现构造,推采开始走下山,忽上忽下,顶板出现淋头水。他在队上下达任务的同时,给自己和班组订了硬指标:安全必须坚决保证,生产任务一定要完成。他每天提前进入工作面,最后一个离开,机组割煤到什么地方,他就跟到什么地方,哪里有问题,他就盯在哪里,保证了每班的生产和安全都始终走在前面。在全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机采队圆满完成了当月的生产任务。 20多年来,特别是到王村斜井工作以来,艾发义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全部用在了干好本职工作上,不管什么工作,从来不找任何理由和借口推脱。他很少请假,几乎天天都在井下生产一线,每年至少10个月上满班,每年下井跟班330多天,节假日也极少休息过,就连回相距不远的陕南老家,看一看一个人操持家务和农活的爱人和孩子们一年也只有一次。他说“不上班干什么,闲着没有事,不下井怪难受,再说也不放心”。 用矿长张存乾的话说,“艾发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把事当事干”。 艾发义班组80%的职工来自陕南,多半是他的老乡,每个人的行为,都关系着个人的安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工作要靠大家干,管理还必须严格,又不能伤感情,怎么办。为了带好这支队伍,他着实费了一番心思。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他在严格坚持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同时,根据实践自己制定了一些很特别的“土办法”。机采队安全管理的重点是顶板管理,因此他在队干部的支持下规定,进入工作面,每个工作段为一组,互保不到位,致使工友受伤或者出现其它安全事故,其他人要负连带责任;支柱少挂一个防倒绳或者挂梁、戗柱、支护一处不符合规定,扣除当班一节槽子的工作量;工作质量验收员验收后,必须经过他的再次验收,不合格的返工整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这些办法虽然看上去有些生硬甚至不合理,但却符合安全管理的要求,同时还透着兄弟朋友般的亲情,在工作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许就是他们班组的安全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化等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前列的诀窍之一。 多年煤矿生产实践和当班工长的经历,使艾发义深深明白一个道理,任何行为都是在习惯中养成的,特别是生产一线的职工,他们和自己一样,大多来自农村,都需要经过一个心智模式的彻底转变,但又必须注意方式方法。每天的班前会上,他总是要把当班的工作任务、安全注意事项、操作要领、工作面的现状、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反复强调几遍。并用每个人对家庭、对个人、对企业的责任,一再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进入工作面,从机头到机尾,从机尾到机头,他不停地来回检查。发现问题,他很少当场作过多地批评或处罚,总是先明确指出,然后要求按标准改正,如果整改不好,他自己或者请临段的工友做示范,问题整改不彻底他不离开。在第二天的班前会上,他则会认真讲评,对违章或工作质量较差的同志,抬出爹娘老子和媳妇娃娃提出严厉批评,对工作表现好的予以表扬。他说,在工作面过分强调处分,很可能会造成职工心理上的压力,不利于安全生产。 艾发义很会用心。他知道煤矿工人来自不同地方,每个人的个性习惯都不一样,要管好队伍就要先掌握每一个人的情况,所以他经常和同志们聊天交流,不论什么事情都谈,在交流中了解每一个人的个性脾气、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家庭状况、包括工作和身体情况等等,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因此,谁家里有了困难,谁身体有了毛病,谁两口子闹了矛盾,他都一清二楚,问题解决不了他一般都会劝其休息,弄清问题并处理好了再上班。他说,只有心情好,上班才能干好活。 艾发义十分注重自己的行为,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生产现场隐患处理不彻底,他首先坚持不离开;工作任务再紧张、压的担子再重,他从不叫苦叫累,执行绝对不含糊;春节期间队伍不稳定,他就放弃每年仅有的一次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天天坚守在矿上。党支部书记郑智勇说,工作只要交给艾发义,就不用操心了。在他的带动和带领下,班组职工士气高涨,处处表现出较高素质,全班绝大多数职工每年上班至少11个月,月出勤满班以上的占到95%以上。队长张永发说,在艾发义班的带动下,现在机采队各班组之间工作上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而在采访中艾发义则一再说,我自己根本没有做啥,成绩是领导关心帮助的结果,工作是班组的同志们干的,我真的没有什么。 艾发义已经在煤炭生产一线奋斗了整整20个年头,但是他对工作的热情和执著仍然象刚刚走进矿区时一样,没有丝毫减退。在矿上为他载誉归来举行的欢迎仪式上,他饱含深情地说:“我是一个普通职工,只想着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今天,我一要牢记总理的讲话,一定要把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组织和同志们的厚爱。过去我在权家河工作我最爱权家河,如今我在王村斜井我最爱王村斜井,矿上就是我的家,我要在矿上干到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