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少锋:尧山游记 | |||
煤炭资讯网 | 2008-3-23 10:04:21 要闻 | ||
我所工作的蒲白矿务局离尧山很近 ,对尧山我心仪已久,便产生了和三名同事游尧山的念头。
伴着喷薄欲出的朝阳,我们从白水两仙庙出发,沿着渭清公路南行,向尧山方向骑行,眼观道路两旁,白杨树已长出鹅黄色的嫩叶,田野里麦苗泛着油光,扑面而来的是油菜花那沁人心脾的幽香。 到达尧山脚下后弃车徒步,开始了从陡峭的南坡直接向尧山第二峰的攀登。此峰看似近,登时却远。崎岖的山路,松动的山石无时无刻不在和人较量,但却无法阻隔我们攀登的脚步。当登临第二峰时,我们人人汗流浃背、气喘嘘嘘,心脏快要跳出胸膛似的。可我们只是擦了把汗,喝了点水,又毅然决然地向上爬去,原以为翻过此峰无它峰,上去一看,老天爷!还有更高的山峰在招手。仰视之,山是那样的雄伟! 沿着狭窄的山脊继续前行。微风习习、春风拂面,南眺远方,雾霭中的群山尤如一面巨大的屏风挡住了我们投向八百里秦川的视线。俯视山下,井型田野黄绿相映,几座现代化的水泥厂点缀其间,南北延伸的渭清公路上车水马龙。回首北望,蒲白局煤矿的井架、电厂的冷却塔在苹果树丛中巍然耸立,不禁使人心旷神怡。人啊人,只有这地球上的精灵,才能将大自然妆扮的如此美丽多娇。 登上了最高的第四峰,兴奋地仰卧在峰顶的一片草地上。风儿亲吻着身躯,云儿在头顶上飘逸,顿时心儿和大地浑然连在了一起。山在身下、人在云中、天在云上。一种山有多大,人有多高!人活天地间,人生如登山的豪迈情愫油然而生。 稍事休憩,顺着蜿蜒的山势迤逦而行。伴着北坡的阵阵的桃花香和山南秀美的田园风光,迎着那飘然而至的袅袅香烟,终于到了建在山南峰腰处的尧山庙。 环顾四周,古柏葱郁、峡谷深邃、山石嶙峋,岩壁有潺潺清泉,的确是个修庙建寺的风水宝地。我们在找寻庙宇,可是映入眼帘只有长满荒草的陈房破屋和满目疮痍的断壁残垣。而古色古香的庙宇,金碧辉煌的圣母塑像,神灵无比的灵应夫人却不见踪迹。只剩下那四面碑依然如故,那对看门石狮照样威武。来到清泉池边,一汪泉水碧波涟涟,仿佛在向我们诉说这方山水的骄傲与苦难。怀着好奇对尧山庙始建于何时进行了现场考证。从搜寻到的七块石碑的碑文中得知,此庙大约建于唐初,从唐宋年间开始兴盛,历经以后朝代政界要人,民间善男信女缮修,从而使这座庙宇更加气势恢宏,香火绵延。从碑文记载中不难看出,大的重修集中在宋、清时期,主要在宋崇宁,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从残缺的碑文中不难看出这庙宇的兴衰和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 身处瞻仰祭祀、祈雨求子、烧香还愿、抽签问卦的男男女女之中,我们沉思,对神鬼我们不信。但是,我们对创造华夏文明的伟大母亲却怀着深深的敬仰。我们也有“上善若水”之心,祈求风调雨顺之意,企盼国泰民安之愿。正如碑文所书:“万众同善”。 尧山庙宇最后一次被毁是在文革的十年浩劫当中,一朝废墟堆,从此无人问。如今是党的富民政策给这渭北山乡带来了福音,这儿成了远近驰名的苹果、水泥、煤炭、石灰之乡,人们的腰包渐渐地鼓胀了起来,清明尧山庙会又恢复了往日的红火。可地上的断碑在呻吟,残存的庙宇在哭泣,千疮百孔的大山在呐喊“谁来救我?”。所幸的是国家的宗教政策,文物、环境保护法规正在逐步得到落实,尧山渐渐地披上了绿装…… 用心浏览了现存的石碑,遗憾的是没有办法全部将碑文抄录,只是摘抄了几首游山诗。其中一首曰:“古柏苍苍、泉水泱泱、圣母之恩、山高水长。”问苍天、唤大地,圣母是谁,她在那里?苍天无声、大地无语。噢!看见了,听着了,找到了。这山、这泉、这树、这田野、这沃土,这就是圣母,心中的圣母。需要倍加珍爱和守护的圣母! 眼看日垂西山,只好依依不舍地辞别了尧山。离开时脸上挂满了笑容。 (谨以此文献给我工作和成长的蒲白矿务局) 此稿发表时间:2008-1-29 12:5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