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成了一个石油净进口国。现在轮到了煤炭。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并且根据预测,这一趋势很有可能会延续下去。不少西方观察家对这一新兴的“中国时刻”饶有兴致。许多人担心这一转变会导致煤炭价格的大幅上涨,并给发达国家抑制全球碳排放量的努力画上一个问号。
这种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2003年,中国煤炭净出口量高达8000万吨。到了去年,中国却进口1.04亿吨煤炭。这一转变背后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因素,比如近年来政府对山西和河南非法或不安全煤矿的整治行动,以及自2008年以来中国北部的极端寒冷天气。尽管如此,它也向我们发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信号: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能源。
在人类史上,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和占据能源一直是强国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旦国内能源产量无法满足工业化生活日益膨胀的需求,大国就会严重依赖外部能源。英国和美国都曾走过这条道路,并且成功地完成了现代化转型。
今天的西方现代化生活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矿物燃料和汽车为代价的、便捷的一次性消费主义。这种舒适生活背后有一个可怕的事实:一名寿命为80岁的普通美国人一生消耗树木1000棵,石油262.4吨。
旧的现代化路径的最大弊病在于,帮助现有人口摆脱贫困的方式是以对外扩张和透支未来人口的利益为代价的。对于已经选择了和平发展的中国来说,第一条路已经堵死,第二条路也走不远。中国将来在海外寻找能源的难度肯定越来越大,这还会限制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缩小外交的回旋余地。
在全球相对贫穷的人口中,中国人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中国人当然有权利像欧洲人和美国人那样过上体面的、现代化的生活。问题是中国人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必须更少地依赖能源资源,包括中国自己并不充足的能源和世界的能源。在能源问题上,我们既要顾及自己的子孙后代,也必须想到世界的未来。
如果我们不能走出一条新路,旧的道路很快就走不下去,时间可能比我们想像的要短得多。中国人对汽车、取暖、住房的需求在飞快增加,这种需求是以几何数而扩张的。
事实上,中国有能力减少对能源的依赖。目前中国煤炭储量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不过,据美国能源部统计,中国最大的三家煤矿公司产量还不及国内总产值的15%。数万家小煤矿普遍存在管理低效、投资不足、设备过时、安全无保障的情况,导致煤炭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煤炭只是一个例子。在提升能源利用率和发展新能源方面,中国的潜力很大,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清醒的意识和坚定的决心。对此,全民族都要有危机感。要拿出开发“两弹一星”的劲头,去提升利用率;要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去开发新能源。
中国必须以能源成本最小化的方式来保证经济提升。如果中国能够成功地找到一条通向现代化的节能之路,全世界将共同受益。正如马丁·雅克所说,19世纪,英国教会世界如何生产,20世纪,美国教会世界如何消费,如果中国要引领21世纪,它就必须教会世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作者是本报英文版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