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煤矿推广井下救生舱等避险设施现场会在山西潞安集团召开 | |||
赵铁锤 陈川平等领导深入常村煤矿井下进行调研 | |||
煤炭资讯网 | 2010-5-21 23:56:13 头条 | ||
图为大会会场
【本网讯】 5月19日-20日,全国煤矿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推广井下救生舱等避险设施现场会在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公司召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赵铁锤、山西省副省长陈川平等领导深入常村煤矿井下进行调研。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了中央领导同志近期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批示精神,积极探索坚决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的有效措施,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10〕15号)的要求,学习借鉴南非等国家先进经验,并部署近期煤矿安全工作。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矿安监局局长赵铁锤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煤矿安监局副局长黄毅主持会议并作会议总结。 此次会议是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推广我国在煤炭事业中,安全生产做的好的单位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有关司局、国家煤矿安监局机关各司室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有关在京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各产煤省(区、市)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监管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负责人,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主要负责人,有关煤矿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设备制造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重点推广山西潞安集团常村煤矿在井下建设的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移动救生舱等新型防护系统。 在潞安集团常村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现场,赵铁锤、陈川平等领导认真细仔地观看了硐室内的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讯联络、紧急避险六大安全系统,该矿矿长王观昌对各救生设施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硐室采访中,赵铁锤说:潞安集团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同时,通过狠抓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安全防护、应急救援、pcpr新型安全体系,实现了矿井超前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全面加快了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的进程,值得全国各煤矿学习和进一步推广。副省长陈川平也充分肯定了此项工作的建设成果,他说:潞安在煤炭生产中,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敢为人先,有超前大思维格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在潞安集团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2009年以来,常村煤矿按照总体设计、分布实施的思路,先在该矿井下北三采区建设了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移动救生舱等新型防护系统。在采掘面顺槽设置了移动救生舱,在流动人员较多的区域建设了临时避难硐室,在采区人员集中区域建设了永久避难硐室。新型防护系统的建设,可以满足采区所有人员的避险需求。 永久避难硐室,可容纳80到100人,具有防爆密闭、氧气供应、空气监测、二氧化碳吸附、空气温湿度控制、电力供应、通讯联络、食品饮水供应等功能。并且可以通过直达地面的救援钻孔获得新鲜空气、流食供应、通讯联络、电力供应等。由此形成了永久避难硐室的三级防护体系:一、当外部供水、供电、压风、通讯保障等系统没有受到破坏时,室内人员可以依靠原有的系统维持生存。二、当外部保障系统受到破坏时,室内人员可以依靠室内的自身储备,维持96小时的生存时间。三、利用通向地面救援钻孔维持生存、等待救援。 临时避难硐室,可容纳40人,除没有直达地面钻孔外,其他功能与永久避难硐室基本相同。 移动救生舱,每台可容纳8到12人,具有两级防护功能:一、当供电、压风、通讯等系统没有受到破坏时,舱内人员可以依靠外部保障系统维持生存。二、如果事故破坏严重,与救生舱对接的各系统中断时,舱内人员可依靠救生舱内的自身储备,维持96小时的生存时间。 新型防护体系的建立,完成了与原有供电、供水、压风、通讯、监测监控等系统的对接,大大地增强了矿井整体抗灾避险能力,确保了安全高效生产。 图为赵铁锤(中)、陈川平(右)、矿长王观昌(左)等领导及专家们在井下避难硐室
图为在该矿北三采区安置的移动救生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