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煤炭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煤炭价格一路上扬,尤其是每到冬夏两季用煤高峰,煤价基本上都会出现显著上涨。再加上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与消费在地域上严重失衡,铁路运力增长远远滞后于煤炭运输需求的增长,每到用煤高峰,华东、华中以及华南大部分地区经常要同时面临缺煤和煤价上涨的双重考验。因此,加快建立以“调节短期市场供求,维护市场平稳运行”为目的的国家层面的煤炭现货储备已经刻不容缓。
最近两年,湖北、江苏等部分缺煤省份纷纷提出了建设区域性煤炭储备基地计划方案,但是,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就建设全国范围内现货煤炭储备的具体操作做出全面规划。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煤炭市场研究经验,就建立全国煤炭现货储备基地提出以下一些设想。
笔者设想的煤炭储备基地,其基本功能是给用煤企业或煤炭贸易企业提供一个储存场地,供其用来临时储存煤炭,而储备基地作为提供场地服务的第三方可以根据各个客户的存放数量和存放时间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在实现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储备基地也可以开展诸如煤炭贸易、配煤等延伸业务。
储备基地应该是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投资方应该既可以是国有、私营等各路资本,也可以是煤炭产运销各个环节的经济主体。其基本收入来源是客户的煤炭储存费用,如果其自身从事煤炭贸易、配煤等业务,还包括从这些经营过程中赚取的收入。
之所以把煤炭储备基地的主要功能定位于提供储存场地也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一年中煤炭需求有冬、夏两个用煤高峰,春、秋季节相对处于用煤淡季,尤其是每年的3、4、5月份电煤需求都会明显回落,这时的煤价一般会有所下滑,处于一年中较低水平。对于用煤企业来说,抓住冬季用煤高峰过去之后煤价下滑的时机,增加煤炭采购,以降低平均煤炭采购成本可以说是一个理想选择。
但是,单单依靠企业本身的库存能力,可能不能满足其煤炭采购和储存需求,比如某一煤炭用户,其月煤炭需求量为10万吨,其本身库存能力只有10万吨,在预期到夏季煤价将要再度上涨的情况下,他们希望在3、4月份的煤价相对低位时能够储存更多的煤炭,这样的话等到夏季煤价真正走高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少采购一点,从而降低平均采购成本。
假如他们除了满足日常需求之外,想在夏季用煤高峰来临之前将库存保持在20万吨的话,企业本身的库存只能容纳10万吨,剩下的10万吨就需要借助第三方场地进行储存,为场地提供者支付一定的储存费用。作为市场行为,只要用煤企业或贸易企业预期到淡季采购成本加上储存费用低于旺季煤价,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有利可图,他们就有可能加大煤炭淡季采购。
除此之外,储备基地本身在运作过程中也能够提供诸如价格、库存等部分市场信息,政府主管部门或者市场分析人士也可以结合这些信息对市场进行更好的分析、预测,然后再反过来指导市场运行,最终达到平衡市场运行的目的。
首先选择大量依靠煤炭调入的主要消费区建立煤炭储备基地,比如华东、华中、华南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煤炭需求旺盛,但是大量的煤炭资源需要采用公路——铁路——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经过几次周转,从我国西北煤炭主产区调入,未来随着煤炭生产重心进一步西移,煤炭总体运输距离和周转次数可能会进一步提高。随着运距的不断延长、周转次数的提高,煤炭运输风险也在逐步加大,无论公路、铁路、港口、海运哪一个环节遭遇不可抗的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煤炭调入区的煤炭供应都可能出现问题。因此,首先建设煤炭储备的地点应该是煤炭调入区,次之可能选择秦皇岛等北方沿海主要煤炭发运港进行煤炭储备。
在储备规模问题上,建议采取“多而小”的策略。“多”主要是指在华东、华中、华南这些主要煤炭调入区建立各个省级的煤炭储备基地,像广东、浙江、江苏、湖北等省区甚至可以在煤炭消费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地市级的煤炭储备基地。“小”主要是指各个储备基地的规模不需要太大,依据储备基地覆盖范围内的煤炭消费规模,多数地方储备基地的储备能力可以设定在500万吨左右。采取“多而小”的方式建设煤炭储备基地,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建设大型煤炭储备基地在土地供应方面面临的问题,而且更方便了煤炭流通。
在华东、华东、华南这些主要煤炭调入区和主要煤炭消费区建设星罗棋布的煤炭储备基地,应该可以较好地平抑市场供求,起到促进煤炭市场平稳运行的效果。这其中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对其进行一定的政策支持,比如在土地出让、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其一定优惠,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