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科技给右江矿工撑起了“不塌的天空”(图) | |||
煤炭资讯网 | 2010-6-28 12:57:21 头条 | ||
承重力达到280吨的液压支架在矿工头顶撑起了“保护伞”。 本报记者 唐正芳 文/图 在离地面300多米的矿井下,有坚固的液压支架让矿工远离冒顶的危险;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让矿工们丢掉铁铲,轻点鼠标就能完成采煤工作……广西右江矿务局的塘内、保群等煤矿实行“三化”(矿井机械化、信息化、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后,换来了“安全、高效、环保”6个字。 安全:矿工头顶有了“保护伞” 近期连续曝光的矿难,给人留下的心理阴影难以挥去。记者6月22日来到广西右江矿务局保群煤矿,准备到井下采访时,心里多少带着些许悲壮的心情。但当记者出井时,这种心情已经改变,因为记者在井下看到,在矿工头顶上撑着的坚固支架,像一把巨大的“保护伞”,对井下作业的矿工实施了有效保护。 22日下午4时30分,记者经过一系列安检后,换上矿工服装、配戴安全帽、自救器,经过厚厚的三道风门,来到下井点,忐忑不安地坐上“猴车”(一种下井的交通工具)。当光线越来越暗、风越来越大、水雾越来越浓时,记者心里的恐惧也在加深:在前面带路的矿工已消失在黑暗之中,除了流水的声音和黑黑的巷道,似乎进入了无人之境。行至半道,前面终于看见了一束光亮,并传来了阵阵欢快的口哨声,记者的心才放宽——那是上一班的矿工下班回来了。 “猴车”在行进了约700米后到达终点站。记者一行又在昏暗的巷道中行走了2公里有余,终于来到了矿工上班的地方——离地面300多米深的1202工作面。在这里,记者看到了在这次采访中多次听到的“液压支架”。这个支架高约2.5米,斜着向前伸展。当前面的煤层采完,通过人工操作即可将整个支架向前移动。作业现场有100架液压支架一字摆开,形成一条长150米的通道。 据矿长罗定祥介绍,别小看这个支架,每个支架的承重力为280吨。在煤矿,除了瓦斯、水、粉尘、火等自然事故外,冒顶也是煤矿的主要危害之一。以前工作面的顶部主要靠木头支架支撑,由于采掘震动、空气中的水气引起岩层风化,木支架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而引起顶部的岩石和泥巴塌落,从而对工人造成伤害。罗定祥说:“以前晚上都睡不踏实,最怕的是电话响,就是担心发生冒顶事故。现在,有了这个支架,在冒顶方面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这些支架也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不塌的天空’。” 效率:矿工丢掉铁铲,拿起鼠标 液压支架解决了煤矿生产最头疼的冒顶问题,而与它配套使用的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业内简称综采)则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以前需要八九个工人才能干完的工作量,现在只需要4个人即可。右江矿务局的塘内煤矿于2008年10月投资1亿元,2009年3月实现自动化采煤,其下辖的保群煤矿也在2009年8月29日实现自动化生产。记者在现场观摩了塘内、保群两座煤矿的作业情况。 22日下午5时30分,在保群煤矿井下300米深的1202工作面,随着铃声响起,两位矿工按动了一个比红砖头稍小的遥控器按钮,采煤机前后两个直径140厘米、厚度63厘米的巨大滚筒立即旋转起来。前方的滚筒采上端的煤,后方的滚筒采下端的煤。随着阵阵轰鸣声,滚筒上螺旋形的载齿就像一个巨大的刀片,所到之处的煤层就像刀削面一样纷纷脱落,掉入下面设置的输送皮带上,被直接送到煤炭仓库,整个运输过程不通过地面,全部在地下完成。 在塘内煤矿的安全调度大厅里,一位名叫陆玲的姑娘被大家笑称为“司令员”,因为她是这个煤矿的总调度,所有井下发生的设备故障、人员事故等,都要通过她来指挥调度,就连局长、矿长们也都要听她的。记者在井下采访时看到一个摄像头正对着综采设备,自治区安监局有关人士说,记者在井下的一举一动,他们在安全调度大厅都看得一清二楚。在右江矿务局,要问矿工们变化最大的是什么,他们会用最流行的一句话告诉你:“我们现在是丢掉了铁铲,拿起了鼠标。” 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人的收入也水涨船高。罗定祥告诉记者,以前用打眼、放炮、刮煤、移梁等传统方式挖煤,不仅条件差、环境不好,人也特别辛苦,矿工每个月的工资最多不超过2500元。现在使用了综采技术,井下矿工每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多余的矿工如何安排?”右江矿务局局长叶仿拥指着正在为花草浇水的工人回答:“这些人原来都是矿工,现在成了护花工、保安、清洁工等其他服务人员。比如,原来的矿工需要自己洗衣服,现在不用了,因为有了专业的洗涤工,洗干净之后还烘干,毛巾也专门消毒。我们通过开辟其他就业渠道使富余矿工得到充分安置。” 环保:矿区环境不亚于花园 采访之初,自治区安监局的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三化’的作用可大了,你到塘内煤矿一看就知道了,那里美得像花园。”当时记者半信半疑。 22日下午,记者一行人来到塘内煤矿,这里环境优美,走道的右边是一个湖,鱼儿欢快地游着。叶仿拥介绍说:“这些水是采煤产生的水,从地下抽上来后,部分还将继续流到井下重复使用。”再往前走是一个大型广场,旁边竖着一面巨大的人工墙,薄薄的水幕流淌下来,形成一面十分美观的瀑布。它是塘内煤矿的一个吸引眼球的景点,但它同时也是整个水处理系统中循环使用的一个环节。 道路两旁还有怒放的鲜花以及满园的果树,果树上结了不少木菠萝和荔枝,看起来像一个大花园。荔枝树的旁边有一栋房子,光看装璜记者还以为是宾馆,但走到门口被告知要求安检,才知道这原来是煤矿的井口,即所有上下班矿工的必经之道。 井上像花园,是因为采煤所有的工序都在地下完成了,煤尘根本没法到地面上来。那么井下的煤尘如何?记者在1202工作面看到,当综采的滚筒飞转时,随着它转动的还有几个喷射口,有水柱喷射出来,采煤所产生的煤尘立即被扑了下来。罗定祥告诉记者:“你看到的是面上的喷射口,在滚筒的里面还有几个喷射口。”记者看到,在液压支架上面也安装了喷射口,煤块跌落下来产生的煤尘就由它们去解决。 记者一行在采煤现场呆了两个多小时,除了感觉比较闷热和昏暗外,现场产生的煤尘还是比较少的。回来时从镜子里一看,脸上没有多大变化,用毛巾一擦才感觉到有少量煤尘。 全国“安全生产万里行”采访团总指挥金磊夫走访完后说:“看到塘内煤矿的一切,感到很振奋,也很惊喜。在外人的眼里,矿工从来都是‘黑人’、‘粗工’的形象,除了眼珠白、牙齿白,满脸都是黑的,连老婆都娶不到。今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煤矿。单从外面来看,如果不说,谁也不知道这里就是矿区。右江人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煤矿行业的一片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