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來修整山路的王振明老人在山頂遠眺休息。
老人帶著工具,拄著拐棍,沿著他親手鋪出的石階巡視。
這塊石頭有些擋路,刨掉它。
這塊石頭十分平整,用上它。
這些年把臺階壘成,全靠它。
昨天中午,京西門頭溝大臺地區(qū)的南山飄著綿綿細雨。70多歲的王振明老人趁著雨停的間歇,又拿著工具上山了。7年來,腳下的這條山路他已經(jīng)走了不下千遍。在這位老礦工的義務勞作下,700多級臺階從無到有,南山崎嶇的小徑成了一條真正意義上的路。
大臺是產(chǎn)礦區(qū),每天有很多居住在北嶺的礦工需要翻過南山到達礦區(qū),還有很多附近居民上山休閑鍛煉。多年前,上山的路沒有臺階,每逢雨雪天氣就變得泥濘不堪,常有行人滑倒受傷。
王振明與這座山結緣已有50余年。1959年,他轉業(yè)到門頭溝大臺煤礦,當過礦上的班長、通風段隊長,后來退休賦閑,一直住在南山腳下。2005年,年過古稀的王振明看到南山的路越來越不好走,就自己掏錢購買了工具,開始上山修路。
從此,無論春夏秋冬,上山的人總能看到這位老人辛勤勞動的身影。沒有鋪路的料,他就到附近撿石頭,大石塊搬不動,就慢慢挪過來。修路的工具用壞了,他就打電話告訴女兒,讓她周末來的時候買上帶來。他指著鐮刀、斧頭和鐵鎬說,這是他上山必備的“三件套”。幾年下來,光這三樣工具就用壞了20多件。揮動鐮刀割雜草、掄起斧頭砍樹杈、拿起鐵鎬刨沙土、赤著雙手碼石頭,老人工作起來一絲不茍,就像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遇到下雨,他會在雨停后及時填補石階上被雨水沖空的縫隙,以保持山路的平整。
如今,上夜班的礦工不再擔心天黑路滑了,因為路好走而上山遛彎的人們也更多了。王振明老人還特意在山頂和山腰各修了一個近十平方米的平臺,“好讓爬山的人能休息一下”。平時干完活坐在路旁休息,看到路人經(jīng)過,老人總是露出欣慰的笑容。面對別人的感謝和稱贊,他總是謙虛地說:“沒啥,大家上山都方便,這點事算不上什么。人家愚公能移山,咱還差得遠呢!”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鄧杭本版攝影本報記者潘之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