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老把式”有了新身份 | |||
煤炭資訊網(wǎng) | 2024/5/13 9:39:18 要聞 | ||
4月19日上午,趙啟瑞坐在地面集控室內自如地操控著手柄,煤礦井下400米的工作面上采煤機滾筒在飛轉……7小時后,2400多噸煤炭被采了出來。 今年41歲的趙啟瑞是山西焦煤集團汾西礦業(yè)賀西礦公認的采煤“老把式”。跟其他采煤工人一樣,他也曾一度堅定地認為,“出大力、流大汗、多出煤”是采好煤的不二法門。不過這兩年,智能化的快速發(fā)展徹底刷新了他的認知。 山西焦煤集團各基層礦廠的生產(chǎn)方式發(fā)生了深刻變革,不少“苦臟累險”崗位被機器替代,越來越多的礦工從危險惡劣的作業(yè)環(huán)境中解放出來。趙啟瑞如今也有了新的身份——集控工。 “過去,我們需要在采煤機2米范圍內操作,即便降塵效果再好,一個班下來也得‘吃’不少煤塵。遇到薄煤層時,還得躬著身子干活,又累又不安全。”趙啟瑞說,如今大不相同,他們不再被煤塵覆面,坐在辦公室就能遠程采煤。相比過去,可以說是輕輕松松就能完成每班的產(chǎn)量任務,高效的同時還很安全。 像趙啟瑞這樣“變身”集控工的,還有液壓泵工、轉載機司機、皮帶司機等崗位人員。 在西山煤電斜溝礦井下,有一列由30節(jié)平板車組成的“設備列車”。它肩負著工作面所有電氣設備的啟停、運行,被視作“心臟”。而液壓泵工閆文慧就是確保“心臟”正常跳動的人。過去,他和另外2名工友需分段巡查,時刻觀察設備運行情況,還要操心加液加水。自從礦上實施智能化改造后,這一崗位只需一個人坐在集控室就可以完成之前的所有工作。 新身份需要匹配新技能。“機器完成了智能升級,人也不能掉隊,得掌握新技能才能適應新崗位。”閆文慧說。近年來,通過參加廠家培訓、技能大師工作室集中學習以及自學,閆文慧不僅熟練掌握了集控設備的業(yè)務知識、操作要領,還獲得了相關職業(yè)資格證書。 新身份離不開智能化改造。“以往當班作業(yè)時,要在100多副支架間緊跟采煤機來回跑,不停地收升護幫板、提拉支架、推溜子,這樣的動作一個班下來要重復操作千余次,稍不留神還會磕手碰腳,影響整班生產(chǎn)。”西山煤電馬蘭礦支架巡檢工白翼飛介紹,如今,一鍵啟停、自動跟機等智能技術使采煤生產(chǎn)班單班作業(yè)人數(shù)由12人減至8人,產(chǎn)量由6000噸增至上萬噸,人工工效提升了150%。 同時,山西焦煤集團諸多煤礦崗位實現(xiàn)了無人值守。 壓風機房擔負著煤礦井下的通風任務,一般執(zhí)行操作工雙崗作業(yè)、24小時輪班值守和巡檢。去年,馬蘭礦壓風機房應用智能化系統(tǒng)和設備后,實現(xiàn)了無人值守。 減下來的人員去了哪里?他們又該如何實現(xiàn)崗位轉換、職業(yè)轉型? 胡偉原是馬蘭礦壓風機房16名空壓機操作工中的一員。自壓風系統(tǒng)完成無人值守改造后,他和工友轉崗到檢修班,在井上下從事電工、鉗工等工作。“到新崗位上繼續(xù)奮斗!”胡偉說。 “眼下,各煤礦采掘一、二線人員并不富余,而是結構性短缺,尤其是大量應用智能化設備后,不僅需要更多的檢修維護人員,對技能水平方面的要求也提檔升級了。”斜溝礦人力資源部部長姚曉兵解釋說,減下來的人員經(jīng)過專業(yè)培訓后大多充實到檢修崗位及人員緊缺的崗位,助力礦井實現(xiàn)安全高效生產(chǎn)。 近兩年來,山西焦煤集團通過持續(xù)優(yōu)化分配結構,對生產(chǎn)一線的礦工尤其是技術型人才給予薪資傾斜和相關技能崗位聘任等方面的支持,推動企業(yè)向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大步邁進。 作者: 記者:牛祥 通訊員:韓若楠
|